達拉斯獨行俠 – 黑暗中的微光 (三) : Dwight Powell

2014 – 2015 球季,達拉斯獨行俠與波士頓進行季中交易,送出 Jae Crowder、Jameer Nelson、Brandan Wright、前七保護的 2016 首輪籤,換來 Rajon Rondo、Dwight Powell。菜鳥 Dwight Powell 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隨著 Rondo 在達拉斯的失敗經驗,Powell 默默成為了這筆交易最大的收穫。

Powell 的成長是幾乎照著選前預測走的:良好的動靜態天賦,身高夠高、高機動性與高於平均的彈跳力、唯獨臂展不算出色,且在 Stanford 打到大四的他擁有不錯的球商,缺點則是防守端的對抗性不足,與不具備投籃能力。

在達拉斯的第一年被定位為四號位的他前面有 Dirk Nowitzki, Al-Farouq Aminu, Charlie Villanueva 等人,並沒有得到太多上場時間,零星的上場時間中也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但教練 Rick Carlisle 和總管 Donnie Nelson 都表示他們把 Powell 視為球隊藍圖的重要角色。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逐年進步站穩輪替
第二年 Powell 成功打進輪替。他時常與先發中鋒 Zaza Pachulia 搭配,用高機動性和運動能力來彌補 Pachulia 的劣勢,而 Pachulia 的籃板和護框也能補上 Powell 的不足。缺乏外線能力的 Powell 只能用籃下吃餅的方式得分,但還沒完全適應 NBA 的他常出現奶油手或是碰撞後放籃不進的畫面。最主要的問題是他還沒完全適應獨行俠的體系,跑位、站位和幫後衛掩護的時機都無法準確拿捏。

因為缺乏外線,Carlisle 也試著把他與 Nowitzki 搭配上場作為高機動性的小球中鋒,這樣的組合進攻端非常流暢,防守端 Nowitzki 站中護框,Powell 在外圍做干擾,這樣的佈陣使得禁區防守薄弱,Powell 的機動性稍微彌補了 Nowitzki 的弱勢,更多的時候仍是與對手互轟得分。

2016 – 2017 球季,因應聯盟小球的風潮,Powell 越來越多的時間擔任中鋒,他的身材跟機動性在小球中鋒這個角色如魚得水,他更進一步精進自己的籃下終結能力,這一年明顯看見他的身材更加精壯,籃下命中率也突破 70% 來到優秀的 73.1 %。然而比賽中仍會出現奶油手、跑位不正確的畫面。他時常在三分線和籃下空切之間猶豫,擋拆順下的時機也還未成熟。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找到定位破繭而出

Photo Credit: Glenn James
2017 – 2018 球季,Powell 像突然開竅一樣,成為頂尖的擋拆進攻大師,擋拆順下的命中率從前一年的 51.6 % 大幅成長到 69.6 %,PPP (每回合得分能力) 和 EFG% (有效命中率) 都是全聯盟擋拆順下出手超過一次的球員中排名第一 (1.41, 72.8 %) 。

除了更會運用體能優勢、增加籃下終結技巧 (雖然拋投手感普通,Powell 非常擅長利用自己的滯空和延展能力在籃框附近做出各種精彩的打板球),這一年他更清楚自己的定位:擋拆之後不再猶豫不決,而是積極地衝向籃框,大部分時間也都能精采的把球放進。

更讓人驚豔的是他似乎長出了一些三分投射的威脅。他用強大的籃下終結能力牽制對手之後,三分球的投射長到了 33.3 % 的成績,而對手開始意識到外線不能放他空檔的時候,他還長出了另一個招牌:假動作切入。因為對手常是禁區球員,他用三分球假動作騙起防守者之後禁區往往開出空城,他再用他優於一般長人的速度切進籃下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