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究竟是「HBL高中籃球全明星賽」?還是藝人們的「全明星運動會」?

睽違12年,HBL高中甲級籃球明星賽,終於在今年重新復辦。闊別許久重新回歸,令人十分期待,不過本屆HBL明星賽,似乎呈現出和預期截然不同的樣貌,也因此造成意料之外的結果。


圖片來源


全明星賽(All-Star Game)是全聯盟菁英球員齊聚一堂,分成兩隊,互相對抗的高水準賽事。

全明星賽最早發源於美國。1933年7月6日,MLB美國職棒大聯盟在芝加哥,舉辦職業運動聯盟史上首次全明星賽,當時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MLB的收益也受到極大影響。最初由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體育編輯Arch Ward提出,由球迷票選喜愛的球星,組成全明星隊,進行一場表演賽的概念。這個巧思一炮而紅,使得美國人重燃對棒球的重視與喜愛,幫助MLB度過蕭條危機。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51年,隊數銳減的NBA為了重新振作,同樣效法MLB,以舉辦全明星賽作為一劑強心針。在此之後,世界各地的職業或業餘聯賽,紛紛開始舉辦全明星賽,不只作為聯盟行銷,也是一種肯定球員表現的方式。

從歷史角度追本溯源,「全明星賽」中「明星」兩字的定義,指的是「運動明星」,也就是所謂的球星,而非一般所熟知的藝人、歌星或網紅,文義理解上應該是相當淺顯易懂。然而,本屆HBL全明星賽,不僅集結高中聯賽的頂尖球員,分成紅白兩隊互相對抗,竟然還邀請18位藝人共襄盛舉,和高中明星球員們同場競技。




主辦單位如此安排,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

首先,高中明星球員投入大量時間,日復一日琢磨球技,但藝人純粹只是運動愛好者,對籃球並沒有那麼專精,在球技與觀念層面,明顯有段落差,造成彼此難以通力合作。

女生組的明星賽就呈現出相當強烈對比。分屬兩隊的藝人代表L.C.G.勵齊女孩,在上半場替補出賽一分鐘左右。那段時間雙方的攻守失序、節奏紊亂。反觀其餘39分鐘,兩軍互有往來,尤其防守強度不因是表演賽而打折扣,精彩程度甚至不輸職業級的明星賽。

男生組的明星賽也發生類似情形,比賽開場雙方維持高水準的攻守對抗性,但自第一節中段開始,兩隊逐漸將藝人換上場,之後就一直維持同時有兩位藝人以上在場上的調度,連關鍵決勝期也不例外,而在藝人們登場後,比賽流暢度和強度明顯受到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首節後段甚至一度出現場上全都是藝人相互對抗的情況,好端端的HBL全明星賽,瞬間變成近期相當熱門的「全明星運動會」番外篇。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別是當高中明星球員掌握球權,可能會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究竟是身為主角的自己該大顯身手,展現球星價值,還是該製造機會給藝人們發揮,應該會讓球員感到尷尬不已。更何況球員都還只是高中生,卻要面對如此複雜的人情世故,實在令人不禁感嘆人生好難(?)


圖片來源


再者,藝人和球員同場較量,也會產生公平性的問題,因為HBL明星賽會從勝方,挑選一名單場表現優異的球員,頒發MVP榮耀。藝人搶走高中球員丰采,奪下MVP的機率應該不高,不過當藝人參與其中,可能成為影響比賽勝負的不確定因子,甚至稀釋高中球員的表現機會,可能間接造成MVP票選上的不公平。

不只是MVP敘獎,藝人佔據出賽名額,也變相造成許多表現出色的高中球員未能獲選,形成遺珠之憾。以男籃為例,東泰羅冠淯、陳晉垣、高苑王禹承,甚至是泰山的決賽MVP徐宏瑋,本季成績有目共睹,卻受限於球員名額有限,成為本屆明星賽的遺珠。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本屆賽會一共12名藝人入選,佔據將近三分之一的出賽名額。如果能釋出這些名額給更多HBL球員,尤其是徐宏瑋、王禹承等,未來已經沒有獲選機會的畢業生,為他們的高中生涯劃下完美句點,而非留下終生遺憾,是否更具有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