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三塔還不是他的極限!鵜鶘總教練Stan Van Gundy的「四大一小」瘋狂實驗

本季鵜鶘在迎來新任主帥Stan Van Gundy後,戰術體系產生相當大的改變,尤其是Zion Williamson的定位。不僅是作為終結者,從一月底開始,Zion還被賦予組織者的角色,上週末鵜鶘交手76人的比賽,由於原本的先發控衛Lonzo Ball因臀部傷勢缺陣,教練團甚至安排Zion代班先發一號位。


圖片來源


不過將Zion轉型為組織者,還不是鵜鶘最大膽的嘗試。鵜鶘教練團在那場比賽中,一度擺出由兩名超過210公分的中鋒Jaxson Hayes、Willy Hernangómez,與雙能鋒James Johnson組成的前場,搭配Zion和新秀Kira Lewis Jr.組成的後場,等於4位禁區球員同時上場。「四大一小」的罕見組合,與當今小球當道的風潮形成極大反差。

請繼續往下閱讀


鵜鶘雖然是本季首次擺上這套陣容,成效卻出乎意料的好。整場比賽總計10分鐘的合作時間內,繳出淨效率值(NetRtg)12.9,甚至比鵜鶘本季固定先發組合(Eric Bledsoe + Lonzo Ball + Brandon Ingram + Zion Williamson + Steven Adams)的淨效率值3.2,還要出色許多。

在既定印象的認知下,同時擺上4名傳統分類上的禁區球員,攻防節奏應該十分緩慢,防守端還容易出現錯位而遭到打點。然而,鵜鶘的「四大一小」卻和預期有很大的差異,反倒仰賴快節奏進攻與高質量防守,打出好表現。




首先,鵜鶘「四大一小」陣型具有極高的換防機動性,包括Zion、Hayes和Johnson都是兼具速度與身材的防守者,不僅讓對手難以直闖禁區,也有很好的籃板鞏固能力,防守籃板率(DREB%)75.0%,若是和本季聯盟團隊數據相比,大約能排在第六名,造就防守效率值達到優異的95.8。再藉由成功防守轉換攻擊,以Lewis或Zion扮演推進器,發動快攻反擊。

這也說明為何個個身材高大,鵜鶘「四大一小」的Pace竟然高達115.1,比2015-16球季,勇士初代「死亡五小」(Harrison Barnes + Stephen Curry + Draymond Green + Andre Iguodala + Klay Thompson)的Pace 110.31,還要快上一個檔次。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單依靠攻守轉換,「四大一小」在半場陣地戰上,也能有良好發揮。由於「控衛版本的Zion」在外圍持球機會增多,與側翼球員對位的機會也隨之增加,使得具有身材優勢的Zion,得以更輕鬆突破直搗黃龍,或展現被低估的傳球創造力為隊友製造空檔。然而,「四大一小」並非只是倚賴Zion單核運作,而是人人都非常樂於分享球,並勤於空手走位。「四大一小」的助攻比率(AST RATIO)21.9%,是本季鵜鶘所有出賽10分鐘以上,總計57套組合當中第7高。

值得注意的是,鵜鶘為了提速,不斷嘗試「四小一大」,卻始終找不到最佳組合。本季鵜鶘Pace超過115的六套組合中,其中五套屬於「四小一大」,淨效率值都是負值。唯獨這套「四大一小」,淨效率值是正值。當鵜鶘不再執著小球,反而意外達成提速的目標。




凡事總有一體兩面,「四大一小」亦非完美無缺。鵜鶘總教練Stan Van Gundy,一直以來都是對長人情有獨鍾的教練,先前執教活塞時,曾排出Josh Smith、Greg Monroe與Andre Drummond的「三塔」先發組合,卻因機動性不佳、控球能力差及缺乏中遠距離投射能力等缺點,最終失敗收場。現在鵜鶘的「四大一小」,與當年活塞的三塔似乎有幾分相似。相較於活塞三塔,鵜鶘「四大一小」在機動性與控球能力好上許多,但依舊存在射程不足的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四大一小」短短的10分鐘上場時間內,鵜鶘3次外線出手盡墨。此外,Zion、Hernangomez和Hayes的場均三分出手次數,連一次都不到,遠投顯非主要攻擊手段。James Johnson本季外線命中率也不足三成。鵜鶘陣中其餘長人Steven Adams、Wenyen Gabriel三分命中率也都在兩成以下,同樣不是可行的替代選項。長久下來,欠缺射程可能導致進攻空間擁擠。鵜鶘的「四大一小」能走多遠,取決於能否改善這項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