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贏就藐視你,打不贏就毀了你?從「毀滅性防守」淺談球品這回事

日前在新北市林口籃球場,驚傳一名素人在上籃時慘遭對手用力猛撞導致失足跌倒,後腦勺直接撞擊到水泥地板,緊急送醫後因腦震盪、顱內出血被送進加護病房,這段影音也在網路瘋傳引發各界熱議。


「打球打成這樣!」
「太扯!沒球品不要打球啦!」

從影片來看,這樣的動作很明顯並非是正當的防守,而是帶著傷害對方的意圖。這讓筆者想到之前和朋友去認識的室內場報隊,有幾個人的勝負心態特別強,隊友失誤或是投籃沒進便會開始大聲斥責,使得跟他們打球總給人感覺有些壓力。

那場比賽筆者的朋友和他們不同隊,由於有一些籃球底子,因此一直大比分霸場,而朋友也感覺其他人的實力和自己有段落差,開始在場上耍起球來,並且噴起垃圾話。

直到最後一場,當他抄球準備快攻上籃時,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對方只有一個人回防,在朋友上籃的時候,他側身用肩膀去靠在朋友的下盤,朋友當場重心不穩,用一個像被過肩摔的姿勢摔到了地上,由於落地時手與腳的位置不對,因此他的右手與右腳踝以一個很不自然的角度彎曲,當下他痛的在地上哀號,事後檢查發現他的右手骨折、腳踝韌帶撕裂…


(放個示意影片)

此時肇事者雖然有上來關切,但卻一副「打球難免會受傷啊,這很正常吧」的表情,之後幾個人送我朋友去醫院,其他人則作鳥獸散。之後雖然朋友再次踏上球場,但卻經歷了漫長的復健,而且在場上很明顯看的出來他有了心理陰影,很多過去敢做的動作在場上都會變得相當保守。

只是「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縱使不敢像以前那麼衝,但他的基本動作都還在,當他感受到對方比他還要弱時,他那副跩跩的態度就會開始故態復萌。

球場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是個人也是會有勝負心,自己也時常會有打不好的時候,有時也會在心中埋怨隊友為什麼沒有把握,但這也讓我有點好奇,到底什麼才叫「球品」?到底什麼樣的行為算是球品差?是防守髒嗎?還是垃圾話很多?

在看了一些書與資料後,在這邊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咀嚼後的想法。

球品,筆者認為它的定義是在球場上的品德。
那麼,我們如何察覺一個人在球場上品德的高低?我覺得關鍵點在於他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流動,以及我們對他外顯的部分有多高的容忍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每個人對球品的觀感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值,就像你會覺得有人球品很差,但別人可能覺得還好,這全都取決於你能不能接受他因為情緒在場上的所作所為。

所以,我不認為防守小動作與垃圾話很多全然源自於他的球品不好,這有時候是干擾他人情緒流動的一種手段,這點稍後會說。

筆者認為,一般而言球品不好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核心情緒,一個是「惱羞」,另一個則是「輕蔑」,這兩點都和心理的防衛機制有關。

關於惱羞
前面提到的,只要是個人都會有勝負心態,這種「優勝劣敗」的觀念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基因中,尤其是到了成王敗寇的球場上,這樣的心態將會成幾何倍數地放大。而當我們無法獲得勝利時,我們將會產生被淘汰或是懷疑自身價值的焦慮。

這樣的焦慮會影響我們的自尊與自信,為了保護自己,我們的心理會啟動「自我防衛」的機制,使得焦慮轉化為惱羞的情緒,在球場上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開始去怪隊友、裁判,或者因為輸球,對隊友的失手與失誤耿耿於懷,甚至會有出現不承認自己錯誤的狀況…等等。

這些行為的背後主要是因為焦慮的情緒在作祟,這些舉動有助於他們能情感投射在外在表徵上,藉以減少負面刺激的焦慮感,保護自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有甚者,會將挫折轉化為攻擊的行為,比方說會在球場上大聲問候別人的家人,或者做出容易傷害到別人的動作。

因為情緒的作用使人們會使用比較不成熟、不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且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當挫折感越大的時候,人們越容易用這樣的方式表達,甚至會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以一個自己能夠接受的邏輯去舒緩負面刺激給我們的打擊。

作家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