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小國不要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但台灣真的是小國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覺得因為台灣是「小國」,所以不該選擇當哪一國的棋子,這樣的想法,其實來自於台灣內部對於自己的國家競爭力缺乏自信,讓有些人甚至以此導出應當依附在中國的裙襬為生的扭曲結論。

「不要成為別人的棋子」,是許多國際情勢分析常提到的說法,總認為國家應當有一定的自主性,不該依附在他國的政治博弈中而成了「用過就丟」的棋子,畢竟只有大國才是下棋手,小國應當保持平衡的外交策略,「左右逢源」才能苟且偷生,戰略愈模糊愈好,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戰術空間,甚至得到大國庇護及允諾「不武力」下的承平對待。

這樣的邏輯也常被套用在台灣身上,認為過度清晰的外交戰略會讓台灣陷入可能遭受另一方威脅下的風險,這也反應在日前國民黨及藍營人士疾呼「親美和中」的恐懼心理之中,他們直覺認為當前在美中大國博弈下的國際賽局,過於傾向「親美」的立場將會引起中國的不滿,甚至強化對台採取軍事威嚇動作的決心,也因此才有馬前總統所謂「首戰即為終戰」的風向。

然而,何謂棋子?當棋子就會帶來威脅嗎?不當棋子就能維持和平嗎?

全球競爭力位居前茅的台灣,並不只是一個「小國」
該不該當旗子的決定其實不是誰說了算,而需要更多事證來檢驗。


首先需要釐清的是「小國戰略」下的平衡策略該如何自處,這是起於現實主義下的實力原則,簡單來說,就是「量力而為」的國家利益考量,而這樣的定位,就是如何從量與質的條件中去判斷「國家的大小之分」,是一種評判國家實力後的自我定位。

這麼一來,台灣是小國還是大國就會有不同的判斷基礎。

就經濟實力來看,台灣在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國內人均購買力評價等都是位居全球前四分之一強,而人均收入、工業成長率、國際收支及外匯存底等,更是在全球排名中位居前十名;若再把常被視為國家規模的總人口數來看,臺灣2300萬人口雖無法與美、中相比,但仍位居世界第57名,社會的成熟度也深受國際社會肯定。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最新《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台灣2020年的排名是第11,不但創下2016年以來的新高,更在亞太國家中位居第三。

持平來說,「台灣並不是一個小國,也不是落後的小國」,而是屬於「中等規模」的國家,然而,過去諸多「小國戰略」的思維常讓台灣陷入進退失據的險境,而這都不是對台灣經濟規模的正確認識,而是單憑國際政治權力地位與影響力的判斷——因為台灣無法以主權國家獨立的身分參與國際組織,邦交國數量又少之又少。


全聯高科技自動化倉儲 自動分揀設備提高出貨速度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這種思維,讓台灣內部對於自己的國家競爭力缺乏自信,有些人甚至刻意忽略中國因素才是始作俑者,並下出了應當依附在中國的裙襬為生的扭曲結論。

融入台美經濟繁榮網絡,會是台灣鏈結國際的契機
以國家發展的格局來看,台灣目前所擁有的實力與條件,需要有更清晰的戰略佈局。

首先,台灣的民主自由體制,在政治型態的光譜上,更需要連結具共同價值的國家進行各種聯盟關係,這涵蓋了人權、婦女、性別等各種進步意識;其次在經濟利益的展現上,就產業創新、科技研發、產業鏈投資及能源基建等議題,也都需在國際經貿體系重組下,促進台灣與國際經濟全面交往。其中,與美國為核心的「經濟繁榮網絡」(EPN)會是鏈結國際的重要契機。

另一方面,考量當前的國際發展現況,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勢力的反制,以及以美國為首的「反中聯盟」已成形甚至擴大,無論是前述政治經濟的自身要件,或是就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都有必要採取符合全球主流價值的策略佈局,此外,「中國威脅」已不是單方面的意識形態操作,在「一帶一路」的受難國不斷增加之下,台灣若過度依賴中國,才是對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所在。


台美關係不斷升溫的此時此刻,日前美國國務院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訪台,並與台灣進行全面性的經濟對話,深化兩國之間的夥伴合作關係。諷刺的是,當美方來台的官員階層越高,馬英九前總統卻一再強調這對於兩岸情勢帶來緊張,甚至表示「這將成為別人的棋子」;無獨有偶,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於第12屆海峽論壇也提到「台灣只不過是外國勢力與中國博弈的棋子」。

馬、汪兩人不約而同的「棋子說」,根本是國共連手打壓台灣國際地位的同氣相求。

高市府開發區土地標售 岡山都心創新高價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用「戰略清晰、戰術謹慎」來因應中國威脅的因素
現實上,面對中國銳實力的侵擾,各國都是「中國威脅」下的「棋子」,假若過度期待「卑躬屈膝」就能換取中國的友善,甚至把「和平寄希望於中共」,這根本是過度樂觀的自我催眠;「兵在其頸,不可久矣」,中國對台打壓的手段不曾放緩,別忘了就在2016年,中國便加大對台的經濟懲治,「一手透過統戰手段來動搖台灣的經濟發展」,同時另一手「加強對台灣的滲透來干擾政治運作」。

或許有人會提到保持模糊的對外戰略可以換來猶如「中立國」的安全保證,認為「不採取任何使其捲入戰爭的行動」,就能降低中共對台的軍事威脅,然而歷史的經驗卻是歷歷在目,二次大戰中歐洲的中立國幾乎無法躲過德軍的戰爭洗禮,就算沒有捲入戰事的瑞士也是因為對德採取政治上的妥協,顯然「中立國」的地位並非神聖不可侵犯,對台灣而言,「不作為」也不是一個永保安康的辦法。

正視國際現勢才是正道,舉凡「親美和中」、「等距交往」等模糊策略,才是落入當別人棋子的風險之中,甚至有淪為棄子的可能。直言之,中國從來沒有放棄武力犯台的選項,也不會因為台灣的不挑釁而減少對台的軍事威脅,甚至會將國內壓力「轉壓」對台政策,而面對這樣的野蠻政權,「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對外更應該「價值正確、戰略清晰、戰術謹慎」的原則方針行事,才是符合台灣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