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帥運動Talk:臺灣必訪夢幻球場系列】#虎尾科大球場與您的青春少年時

這一篇要談談故鄉,雲林虎尾,與自己與青春的球場,虎尾科技大學籃球場。

筆者曾經去過美國、歐洲、澳洲等國家當地籃球場地,甚至到過希臘古代奧林匹亞的籃球場打過球,這些球場都帶給自己許多的回憶、也讓我認識到不同文化的球友。



運動是種國際溝通能力:透過籃球走向世界

我記得2000年附近去美國柏克萊大學暑期遊學期間,白天課程結束後,會跟同學約好去大學城附近的公園球場打球,球場不怎麼樣,所以我們就簡單投投籃熱身,過不久幾個黑人球友拿著收音機、放著大聲的音樂,身體左右搖晃進來球場,就像電影看到的那樣。印象很深刻,我們兩邊雖然語言溝通有點困難,主要聽不懂他門的口音,但因為籃球是共通語言,就講好組隊打起球來,隨著當地人逐漸的跑來打球、報隊,看著黑人場中飛來飛去,還上演扣籃,真是開了眼界。我當時心想:”籃球不愧是美國人的國球,連路人都那麼強”。雖然自己跟當地人彼此口語交流不多,但還是算以球會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希臘打球也是充滿回憶,我2001年選上國際奧林匹克青年代表,飛去希臘待兩周、代表臺灣跟各國代表文化開會、交流與活動。


當時與各國青年代表共聚希臘,也與國際奧會主席薩瑪蘭奇握手合照,一生難得際遇
當時除了學術活動外,晚上有安排社交聚會外,下午通常都是運動交流,每個國家的代表可以選擇網球、足球、籃球等等不同的比賽,跟其他國家組隊對抗,我當時選了籃球,跟歐洲幾個國家代表組成了一個聯合國隊伍,我們剛好每個攻守位置都不錯,打遍天下無敵手,逼到後來美國人為首的代表,將所有輸隊最強球員找來、湊成一隊跟我們打冠軍賽(其實違反規則),堪稱另類出國比賽神奇回憶…那兩周的活動下來,我發現亞洲人(就是說我自己啦),即便體型不如外國人好,但籃球技術跟觀念都在水準之上。


透過籃球,世界大同(筆者攝於希臘奧林匹亞)


故鄉虎尾的球場、與父親帶入門的年少運動歲月

我的籃球興趣與技術,源自從小時候的累積。

小時候住在虎尾小鎮的我,記得小六某個周末下午,父親當時帶我去雲林工專運動(也就是現在的虎尾科技大學),我們走到其中一個室外球場,他簡單示範運球,然後叫我來回運球,算是正式開啟了自己對籃球的興趣(後來我父親就再也沒教我打球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故鄉的虎科大球場其時分成兩大區塊,一個靠近民主路的兩面球場,另一個為面同心公園方向的球場,它面積大很多,包括籃球場、排球場一路延伸到游泳池,早期本來有網球場,後來都改建成籃球場。


自己常去球場,就是夢幻球場(背景就是虎尾科技大學球場)
全臺灣打球的節奏都很像,一般都是到了假日好天氣,大學端的球場下午滿滿就會擠滿了人,球友們就會開始報隊,競爭氣氛就在空氣中。上場的人除秀球技、也享受被注視的片刻。每個球場都有它特定的文化與邏輯,往往最強的球隊會集中在特定的某個半場,然後獲得最大的矚目。

我從國小開始接觸球、慢慢的國中三年、以至於考上就讀當地高中,便經歷著初學者、有一點經驗、到漸往中心接近的過程;從本來只是個胡亂追球、不甚懂籃球小男孩,到度過青春期風暴、進而在籃球場上能衝敢打的青年人。感謝父母的包容,讓我可以在傳統升學壓力透不過氣的臺灣社會,找到開心運動、學習、找自己的空間。

因為好動、喜歡運動,我可以一大清早就跑去球場打球,打個暢快回家。或是漫漫長夏中,下午騎腳踏車先到市區圖書館看些書、或是到公園躺在草地上,看著椰子樹與悠悠白雲藍天、然後來場午睡小盹。睡醒後再去打球。

熱愛打球、喜歡單純在球場縱橫、較勁、飆汗感覺(後來才知道這都是運動介入下,驅使人體與腦部激素分泌影響,所帶來的放鬆與幸福感)。慢慢的,就覺得走這麼一條路似乎很自然;高一那年,我坐在教室,翻到畢業學長姐留下來的大學聯考簡章,其中,我翻讀到師大體育系那面,心中一震,這就是我要讀的科系,也開始了後來念專業科系、追求運動興趣發展道路。